论语大学中庸,论语大学中庸与什么合称四书
四书首读《大学》,其次读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,最后读《中庸》。有什么讲究?
记得上高中时有一次作文比赛得了三等奖,奖品就是这四书。先《大学》后《论语》,读完《孟子》读《中庸》。四书这样读,是因为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,蕴含着丰富的儒家人文内涵,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其文言文的写作风格生涩难懂,初学者不知从何下手,先看哪本书合适。
对此,朱熹提出阅读“四书”的指导意见,“先读《大学》,以定其规模;次读《论语》,以定其根本;次读《孟子》,以观其发越;次读《中庸》,以求古人之微妙处”。
按照这个由浅入深的次序,我们可以看出朱熹的良苦用心,先易后难,逐步了解“四书”的深邃奥义。
其实,这四本书原则上没有必然关系,所以,只要愿意读是没有顺序的,不过,读懂这四本书,需要三个条件:一是比较深厚的古文字和文学功底,不然,你读不懂,更别说参悟它的精髓。二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,不懂传统思想和文化,也是读不懂的,有时还会理解错误。三是丰富的历史知识,因为,这里面有很多内容都关涉到历史典故和历史***,你不知道这些历史知识,就无法理解书中内容。另外,我要说的是不要依赖网络和书下的注解,很多注解和翻译本身是错误的。最后一点建议,如果没有前面三点基本功,最好不要赶潮流起步就读这些书,先可以读一些简单的书籍,比如《古文观止》《大学语文》《史记》等读物,做些准备了再去读四书五经。
七岁时我就读师熟,老师是位典型的冬烘先生,留有发髻,秋冬之际载一顶镶有红顶的西瓜帽,手执长约两尺的旱烟筒,下墜一个黑色的烟丝袋。神态端严,望而生畏。在他的教导下,我背完五本幼林叢学读物,转而背读四书,顺序是:巜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。家姐告诉我,之前她和哥哥们受教时,老师的安排也是如此。可见,在舊时这个安排顺序,或许是稳定的。
我细想一下,其中有合理的原因。
因为这四部书是儒学的经典。《论语》是孔子教学原话,以及他和***之间讨论问题的记述。这是原原本本的孔子学说理论精髓。
《孟子》据认是亚圣孟子言论和讲学的记述。这部书是对孔子倫理学说作出最为全面阐述和发展的著作,尤其是仁政思想的阐发,和君主及臣民关系的主张,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。在读完《论语》之后,阅读这部著作,会有宽阔宏大,恍若无涯的感受。
至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原系《礼记》中的两个篇章,乃为子思等人所作。书中提出的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的主张,以及中庸之道,和至诚的人生境界,更为后世推崇。
上述书籍自宋代合称为《四书》,为而后历代文人,必读的儒家经典。时至今日,我还是认为,上述的读书顺序,确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。它有助于准确了解,儒家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。当然,这仅是笔者一己之见,未必适合读者诸君。
儒家是注重人格培养的,让人具有人性,让人具有“仁”心,仁即爱。
先读《大学》立志修身
为什么先读《大学》?此书开篇明义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人,在止于至善。”
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明白光明正大的品德,弘扬这种品德。这种品德从民间来,就要用到民间去。人生最成功的状态就是达到至善。物质生活让人安身,心灵修行让人立命。
二读《论语》,明孝种仁心,齐家
论语最根本的是孝,然后推己及人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达到共情种仁心。
三读《孟子》,以仁治国
《孟子》中记载,梁惠王曾经问孟子,有没有臣弑君的事,孟子说没听过,只听过杀“独夫”纣王,孟子认为这是最大的仁。孟子提出“民贵君轻”的民主思想,君臣有义的权责对等思想。要是不先读前面两部书,读完《孟子》就想造反怎么办?
四读《中庸》,修炼为(读二声)人做事的尺度
人对事物总是有喜好厌恶,导致为人做事总是“过犹不及”,或者干脆就是“不及”。“中庸”告诉我们要善意的理性处理问题。
“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”,简单来说就是不要乱发脾气,冲动是魔鬼。“发而中节谓之和”,就算有情绪也要适度,适度而合时宜就是“和”。
“庸”的意思就是常用,就是要常保持“中的状态”,或者中而不发的状态。
总结
所以四本书是人格塑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slamicrednecks.com/post/84617.html发布于 昨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