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大学怎么样,台湾的清华大学怎么样
清华大学算不算世界名校?
首先,要定义世界名校的标准。
如果你认为山大、中山、天大、南开这样的算是中国名校,那么清华也算世界名校。
如果,你认为中国名校只有清华北大,那么清华也算不上世界名校。
如果说中国名校的标准,是中国中学生都耳熟能详,倾慕向往的目标的话,那么世界名校的标准,就应该是世界各国的中学生都耳熟能详,倾慕向往的目标。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就知道了。
清华大学相当于世界什么大学?
清华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,在2020年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,排位世界第15。
该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,位列国家“双一流”A类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,入选“2011计划”。
截至2020年12月,设有21个学院、59教学系,开设有82个本科专业;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,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,一级学科博士、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。
在2021US News世界大学的工科排名中,我国高等学府清华反超了国外名校麻省理工升至榜首。同等水平的大学,除了麻省理工,还有新加坡南洋理工,新加坡国立大学,香港理工大学,斯坦福桥大学大学,加拿大伯克利分校等等。清华大学在很多领域目前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
考上清华北大是一种什么体验?
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的大学,当时上的是一所专科院校,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专,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,但我当年上大专的体验跟今天的学生上清华、北大是差不多的。
开个玩笑啊!言归正传,话说清华、北大是全国排名第一、第二的大学,在世界高校中也有它们的一席之位,考上清华、北大的比例估计不超过千分之一,可谓凤毛麟角,不亚于古代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什么的。
正因为考上清华、北大的学子极为稀少,所以有幸考上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,极品中的极品,配得上出类拔萃四个字。
我所在的镇现有七万人口,但有史以来考上清华、北大的学生仅有二人,记得第一个考进北大的是1995年,当时可谓轰动四方,成为人们街头巷尾、田间地头的谈资,县里、镇里、村里前来他家祝贺的人络绎不绝,鞭炮声震耳欲聋,响彻云霄,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报道那天,前来送行和看热闹的人更是不下千人,鞭炮一直放了足足有四五里路。
那情景,虽然过去了二十五年,却至今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,也成了很多家长激励子女的素材。
大概就是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的感觉,乌鸡瞬间变凤凰!
想想电视剧上中状元夸官的场景,虽说没有那么夸张但多多少少有那么点意思。
考上清华北大对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来说,不亚于***中了千万大奖,自己都是一脸懵的,幸福来得太突然了,没错就是这种感觉。
小僧带大伙去感受感受!
1、一位考上了北大的孩子,学校里面贴满了关于他的照片和条幅,当地大大小小的领导都来和他合影沾点喜气,对这位才子的资金支持和语言鼓励自然是不在话下。
才子身上披满了红绸,带着喇叭带着鞭炮从街道的南头庆祝到了北头,又从北头庆祝到了南头,可谓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,好不热闹!
街头巷尾充满了羡慕的眼神,都在想,这要是我或者我家的孩子那该多好啊……
2、同样是一位考上了北大的孩子,电视台专门去做了专访,披红挂彩自是少不了的,同时请他给全县学弟学妹传授传授宝贵经验……
大约分成四部分——
收到录取通知:巅峰体验。状元的感觉,自信满满。
进入学校:失落感受。身边全是超级学霸,优越感丧失。
走出校园:优越自信。在校期间一旦离开校园,清北自豪瞬间满溢。
毕业以后:因人而异。发展好的持续优越自信,发展不好的避免被人提起清北经历。
我认为,这个问题最好是叫考上清华北大的“局中人”来回答,因为只有这样,才是真正的有“亲身体验”的“有感而发”,而作为“局外人”是没有那份经历的,自然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那份感觉的。
作为一个“局外人”,如果真要我回答这个问题,我就想到了“身边”的一个例子,也试试从“局外人”的角度去寻找考上清华北大的体验。
十几年前,笔者初中母校的一位老师的儿子考上了清华。这个“儿子”的清华之路大概是这样的:中考时成绩名列地级市全市前三甲,当时被广东的华师附中招了去。之前首有市重点中学想以“免高中三年学费+高额奖学金”的优厚条件来挽留和争取,可都被他拒绝了。三年后,他一考“成名”,最关键的是考上了国内的顶尖大学——清华大学。
他考上清华那年,与许多类似的情况一样,他受到了生源地的当地市、县、镇、校(初中)等的多重重奖,那份荣耀就是传统中的“光宗耀祖”的感觉。因为这样,他的在镇初中任教的父母也“亲凭子贵”——被市某所知名私立学校“高薪诚聘”去做了老师,父亲后来还做了学校的领导。
聘请考上清华学生的父母来做老师,我不知道私立学校的出发点是什么?但是我认为,这肯定与他们培养了一个“考上清华”的学子有关。私立学校或许认为,在教育方面,他们肯定有某些过人之处,要不,为什么在一个边远的山区初中教师家庭能够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儿子?
如果我的猜测没有问题的话,我认为这也是有道理的。但是据我所知,母校的一些老师即是这对父母的同事反映,他们的儿子自小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:人很聪明,读书很自觉,几乎不用大人操心。
同事的这些说法,其实并无夸大或缩小,而是一种事实。其中有我亲眼所见的一个事实可以佐证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slamicrednecks.com/post/39449.html发布于 2024-05-26